以前的胶卷相机拍的照片放在现在相当于多少万像素?
除了像素,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色阶和灰阶,在数码世界里,基本上简化成了256阶,但人眼能直接分辨或间接感受的远不止这个数量级,这才是数码相机最致命的缺陷。当然如果不是特意去观察对比,实际差别可以忽略,只有在某些特殊题材表现上差别会比较明显。比如特意去表现对象暗部的细节,或者对比特别大且明暗色彩过度特别多的画面。胶片因为是模拟成像的,理论上色阶灰阶可以是无限的,实际胶片几千以上的色阶灰阶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于是问题就来了,一些要特意拍这类照片的人,特别是有表现力的黑白照片,就只能用模拟技术时代的胶片拍,而且要用化学方法冲洗出来,并且要看到效果,只能到现场用肉眼去直接看那张照片,另外灯光还不能用led的,最好是自然光。因为只要你把照片转化成数字格式放到电脑手机上,色阶灰阶就不会超过256阶。还有色域色差,人眼接收到图像的亮度,等等的参数,不过这不是胶卷擅长的。另外我们在屏幕上看的是光三原色组成的,而胶卷晒出来的相片是色三原色组成的,表现力是不一样的,所以胶卷拍的照片晒出来看是最佳的表现形式,数码相机拍的照片在好的显示器上看是它的最佳表现形式。
前几天,我买了一个胶片扫描仪,把十几年前拍的胶片底片扫描为数码照片,存进电脑里。查了一下数据,发现这些胶片照片转换成数码照片后,尺寸是2592✘1728像素。这些胶片底片都是135的,拍摄相机有单反相机,有傻瓜式自动相机,拍摄地点时间都不同,但尺寸却一样。不知道是不是与胶片扫描仪的像素有关。我的扫描仪像素是1700万。
大家只关注胶片,我来换个角度,从镜头的能力推算一下那时的胶片分辨率。80年代,轻工部颁布的135镜头标准,一级镜头的中心分辨率是37线/毫米。那么整个底片的水平分辨能力不会超过35*37=1295线,垂直分辨能力不会超过24*3=888线。1295*888,也就是115万。实际上镜头周边的分辨率要远低于中央部分。那么整体的能力可想而知。实际上,1995年我参观东京第一届数码展时,那时的数码单反也就是百万画素级,但是打印出来的A4照片,已经非常漂亮了。其实,像素不是唯一指标。
关于这个问题会有很多答案,以我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应该没有统一答案,为什么这么说?对于从事过专业暗房的人来说(以黑白35毫米为例),冲洗工艺和手法的不同,影像品质会有质的差异,如果考虑器材、胶片品牌和拍摄参数等综合因素,好的胶片影像品质可以达到1200万DPI以上,一般照相馆冲洗的胶片图像品质也就几百万DPI到头了,下面我提供一下我自己进行数字化后的效果对比,以国产的乐凯胶片为例,精准曝光后,用成熟度较高的显影液在摄氏18度的条件下显影罐冲洗,适度的搅动、静止等严格工序,最后定影水洗晾干后制作照片后观察,胶片影像宽容度、反差、密度呈现的非常好,片基透彻,制作12-16英寸照片,影像细腻、没有出现明显噪点,根据此效果推算,胶片分辨率应该不低于1000万,如果使用的是专业低感柯达、富士等胶片,最终影像品质应该在1500万DPI以上,虽然我对像素界定的依据不严谨,但可以拿来和大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