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胶片时代的镜头能做得比现在的小巧?
现在的电子镜头跟早期的手动镜头完全不同,早期的手动镜头就是一些玻璃镜片,两个塑胶(或金属)筒加上凸轮结构以伸缩对焦,最后面(其实是在中间)再放上光圈控制部件即可,除了这个必须以弹簧精准控制开放的光圈控制部件之外,镜头的构造其实相当简单。
进入电子化时代后,镜头必须放入的东西就多了,对焦传动机构与齿轮组、对焦动力模组(Canon EF / Nikon AF-S等镜头马达系列), EMD电磁光圈控制模组(Canon EF)或光圈口径感知模组 防手震光学校正机构总成(Canon IS / Nikon VR / Tamron VC / Sigma OS等防手震镜头)手自动对焦切换组件(Canon EF / Nikon AF-S / Pentax FA-Star)对焦环离合器(Minolta-Sony AF-D))对焦距离侦测仪 / 合焦提示晶片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再加上近代光学进步所衍生的浮动镜片对焦机构或内对焦设计,都也使得本来单纯的双凸轮结构衍生为三凸轮甚至四凸轮设计 (一颗镜头由内到外有四个圆筒分开转动控制不同的镜片移动)。
这些外加的机械与电子设施都会大幅增加镜头设计的复杂度、体积与重量 (拆过防手震镜头就知道防手震机构有多大一个...),光学照射角问题也跟底片不尽相同,为了修正这些问题,新生产与设计的镜头有较大的镜片口径也不是太特别的状况 (前提是要兼顾135全幅的影像涵盖范围 APS-C专用镜另当别论)。
题主指的是胶片时代的手动镜头吧,那是纯机械镜头,和现在的镜头最大的区别是现在的镜头内部有很多电子模块,比如对焦马达、防抖模块等,当然自动镜头也有小巧的比如尼康的D系列镜头,因为对焦马达在机身上所以镜头部分就少了这个组件自然体积也小。另一个原因是数码相机于胶片相机最大的不同是数码相机有分辨率这个概念,镜头口径越来越大的根本原因也在于镜片的堆料,为了满足高像素需求不断地堆料也导致的口径越来越大,镜片组越来越多
胶片时代的镜头也有大的哦,当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和夸张而已。那时候大多都是一些标头居多、最多就是50,但并不代表镜头小 成像就不好吧。所以镜头大小并不是衡量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毕竟胶片时代能自己买相机的玩的人不多、大多数都是职业摄影师、胶片机都是工作器材!一般都是记者使用、并且那时候变焦头也不是那么多、一般都使用35或者50定焦头工作,由于胶片机的成像原理跟数码机不太一样、所以哪怕是这种小标头 拍出来的东西也是很有独特韵味的。
再加上胶片时代不像数码时代 有自动对焦 防抖等***功能,手持使用大长焦会有很好的拍摄效果,但胶片机用个300定焦什么的时 还要手持 对焦 同时保持稳定,那可不是像数码机一样简单了,新手根本没办法使用!
下面举例几个大的镜头
以前我玩宾得相机的时候、就玩了几颗手动头,太苦马的200 300定焦、宾得也有200 300定焦,包括理光也有200栋、虽然光圈一般3.5或者4,但体积其实已经不小了。当然由于光圈的关系、不如现在的300/2.8 400/3.5什么的体积巨大,不过在胶片时代 这种镜头的体积可不算小了哈。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别忘了关注头条号 并点赞哦!
同为135画幅相机,单反镜头要比胶片镜头大,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讲究特点是轻量化,将单反做成微单,但镜头却越做越大其中有多种原因。
一、画质
胶片相机的镜头往往解析力较差,许多镜头还会出现色散及严重的紫边,由于上世纪镜头方面生产力落后,而镜头这类高精密光学设备工序较为复杂,人们不得不在轻量与画质中寻求妥协,尽量让镜头设计的简单以便生产。
而数码单反镜头为了获得更好的画质,不得不增加更多的镜组,各种特殊镜片的运用,在画质提升的同时镜头的大小也就增加了。
另外为了获得更大的光圈,镜头的体积也会增大。
光圈=焦距/有效通光直径 若要增大光圈,就要增大通广光径,因此镜头便会做大。
二、现代科技的加入
除了画质外,单反镜头还增加了不少科技。例如镜头中加入对焦驱动马达方便对焦;增加镜头防抖功能;增加镜头三防性能等等。
因此,大部分情况下同等画幅的单反镜头要比胶片相机镜头来的大。
这个只能说部分胶片镜头比现代数码镜头要小巧一些。
最主要的是因为镜头里面需要防抖系统自己自动对焦马达。这个体积增量是实打实硬性的增加。
当然数码镜头也有不带防抖系统的,体积就会比较好控制,例如宾得的三公主,三饼干系列。
另外为了追求更大的变焦倍率,以及大光圈的画质,会用到更多更大的镜片。
大光圈,镜片尺寸就难以缩小,为了画质,就采用加特殊镜片进行修正,也是越堆越多。所谓的堆料嘛。
当然这个得在同焦距和同光圈规格的前提下做对比,拿50mm和超广的15mm比口径,以及720比长度都是耍流氓。
理解为胶片时代的镜头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塞的少,肯定是原因之一。
[_a***_]现代数码镜头去掉了光圈环,改为机身操控,也是省下了一定的体积,所以不能一概而论。
说个比较极端的
胶片时代的镜头和数码时代的镜头主要区别在哪?镀膜和色散算一个吗?
胶片镜头有一个优势,尤其广角头设计的时候很注意畸变抑制,这是暗房里很难矫正的。数码就不一样,机身和LR矫正都很轻松,当然,说到镀膜和色散,现代头强很多,举例说尼康在胶片时代的超级综合涂层在数码时代已经进化为纳米涂层,再加上现代镜头ED和ASPH不要钱一样往里加,色散必然抑制更好些
请教镜头、所选胶片、机身三者是如何影响胶片相机的成像的?
镜头、机身、胶片,三者必须都好,才能具备最佳的成像品质保证!
另外,胶片的后期冲洗药业、冲洗设备、冲洗环境、冲洗相纸,以及暗访操作者的技术能力,也都响着图片的最终成像质量。
与数码相机不同,胶片相机拍照,机身与成像质量基本无关,只要参数设置正确,任何品牌档次的机型成像效果都是相同的。高级机身与普通机身的区别主要在品牌价值、材质、工艺、操控感、电子技术的运用程度等等方面。但这些因素并不能影像胶片的成像效果。
直接影响胶片相机拍照成像的是胶片和镜头。我们可以用人的眼球来比拟(当然不一定恰当,眼球结构复杂得多,不过原理类似),胶片就是视网膜,镜头就是角膜和晶体。
胶片的质量对成像有直接的影响。进入镜头的光线最终要在胶片上感光,留下物象。胶片是由片基和银盐涂层组成,其生产工艺决定片基的透明度、银盐涂层颗粒的匀称度和细腻度,感光宽容度等诸方面质量,使胶片的成像效果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著名黑白胶片品牌伊尔福以其灰阶层次的丰富、银盐颗粒的细腻以及出色的宽容度征服了摄影界,伊尔福负片印放的照片呈现出超强的感染力。柯达和富士的彩色胶片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两大品牌,其色彩的表现力也得到业界公认。鉴于此,胶片摄影黑白用伊尔福,彩色用柯达、富士,其质量完全值得信赖。
最后说镜头。这也是影响胶片相机成像的重要因素。光线必须通过镜头汇聚,才能投射到胶片上,如果镜头不能很好地汇聚和投射光线,那胶片上记录的就不是优质的影像。镜头的结像能力是通过镜片和镜组的组合以及镜片的材质和镀膜质量的高低来决定的。世界著名镜头蔡司、徕卡,以其先进的光学设计理念、出色的加工工艺水平还有十足的用料,使镜头获得了超强的解析力、独特的成像风格以及耐用性而享誉摄影界。
而日本的佳能、尼康、美能达、宾得、奥林巴斯等等,则是工业化摄影器材生产的典范。这些品牌的镜头虽然工艺水平达不到欧洲的高度,但强大的研发力和产能却远超欧洲,而且性能也不差(自动对焦和防抖性能秒杀欧洲),作为工具使用是非常适合的。因其突出的性价比优势,理所当然成为市场的主力。日本生产的相机和镜头,其市场占有率是压倒性的。
再强调一下,使用胶片相机拍照,镜头和胶片肯定最为重要。至于机身,只要和镜头适配,只要各项参数能够正确设置,只要片仓不漏光,就没有大碍了。当然优质的机身也能增加摄影的***和成功率。
顺便说下,现在的新款镜头都是针对数码摄影的特点而进行了优化的,比老镜头解析力更好,在色散色差紫边的纠正上下了不少功夫。不过,如果是使用胶片相机,就没必要使用价格高得多的升级款镜头,用胶片时代的老镜头就OK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