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摄像机(或手机)镜头是圆的,拍出照片却是方形的?
拍出来是方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传感器或者胶片本身就是方的吧。至于说镜片为什么是圆的,这个估计是和制造工艺有关。其实镜头即便是方的,也可以成像,比如我们的老花镜,但这样宣传起来就不是很方便了,也会影响到聚焦环旋转吧?毕竟镜头的移动大都是旋转。
答案很简单:因为胶卷和数码感光器件是方的,虽然射进圆形镜头的光线成像也是圆形的,但是超出方形之外的光线没有记录下来,被舍弃了。
那么,为什么胶卷和CMOS/CCD是方的呢?
这要提到摄影术的发展史。
最早的摄影诞生于1832年,用了一块白蜡板,沥青作感光剂,利用日光曝光了8小时成像。后来,片基陆续改进为铜板、玻璃板,感光剂使用碘化银、溴化银,曝光时间改善到二三十分钟再到几秒钟,摄影师像唐玄奘一样,需要背着沉重的大机器、各种瓶子药水、几张底板,还有帐篷、工作台去拍摄现场,在玻璃板上涂满火棉胶粘合感光剂,趁未干时完成准备、拍摄、定影的整套流程。再后来改用纸张。自此,摄影成本大幅降低。再后来,多张底片卷在一起,这就是胶卷。再然后,更长卷的电影胶片出现。胶卷需要充分利用片基空间,紧密排列的方形就成为了必然。
另外,摄影术的初衷,是人类梦寐以求已久固定留住影像的方法,换言之是代替画画,当然希望在有限空间内留下更多信息,方形画框的面积比圆形大,显然更符合需求。
再者,一般的审美观、阅读习惯、视觉效果,方形是书籍阅读形成的几千几百年习惯。人眼左右分布,静止注视视觉角度呈左右约四五十度,上下二三十度,所以,反映现实影像的摄影、电影、显示屏,均是横屏3:2左右。再后来,为了强调现场代入感、身临其境的电影观感,拓展到16:9/16:10等等宽屏。
那么,既然感光载体既定为方形,镜头为何不随之制作成方形?
因为在变焦时,镜筒、内部的镜片组需要旋转,以调整像距和物距。
第一:因为感光用的CCD等器件,其光敏感面是方的。有单反的人都知道,我们在对焦的时候对焦点呈现的正方形的点,而不是圆点,这是一个解释。
第二:胶卷也是方的,所以照片洗出来是方的
总结你的问题;镜头确实是圆的,但是相机的传感器是方的,所以自然就把周围圆的部分给过滤掉了,所以看到的就是方的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因为我有单反。
别问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就是制造方便,圆形镜头很容易打磨制造,方形的要困难许多,而感光元件却是方形的更容易生产,另外,圆形镜头四周的成像效果要差,所以***集图像的时候只取中间方形部分,还有,所有的显示器、照片都是方形的,如果生成圆形照片会给后期呈现照片带来许多不便。
为什么镜头都是圆的,照片都是方的。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手机拍照,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手机的镜头是圆形的,不过具体深究这个问题的确实少之又少,那么为什么镜头是圆的呢?
首先一点,从工艺来说,因为镜片是圆的,制造工艺决定形状。受早期工艺限制,镜片的研磨基本上就是将玻璃固定在一个架子上,然后旋转研磨,所成的形状只能是圆形。此外,早期的变焦镜头都是外变焦,通过旋转的镜头的方式改变镜组结构以达到变焦的效果,而方形显然无法实现自由旋转。
其次在成像原理上来说,镜头是受到严格的光学成像的物理原理限制的,如果不使用圆形的形状,最终成像后的边缘会有很大面积被浪费掉。
从图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相机成像的原理,整个圆形显示的是镜头得到的成像结果,也叫成像圆,而红色外框是底片或传感器见到的图像。
再来说说为何拍照所得的照片是方形的,简单来讲就是因为底片是方的,那么底片为什么是方形的呢?底片形状可以说是历史的沿袭了,新事物的出世必然会经历由不统一到统一的变迁,底片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标准的尺寸,不同厂商生产的底片就无法通用,所以为了保持统一,很长一段时间内,主流的商用和民用底片都是36x24mm,3:2的比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如果只使用成像圆区域来记录影像,那么底片的大部分的面积就要浪费掉了。可能有人会说,底片浪费又怎样呢?要知道,摄影刚刚出世的时候,胶片是作为奢侈品存在的,这也是早时只有富人才会拍照的原因,而如果采用圆形的照片,那么胶片的边缘浪费掉,损失就太大了,相比之下,浪费些圆形边缘的景色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当然,数码感光出现后,具体的尺寸不再重要,前沿的和光学要求更高的新技术:光场摄影、天文摄影、全景摄影等基本不再受传感器形状制约,因此其他形状的图像也在慢慢出现,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圆的。
而作为科技时代的产物,手机的成像照片比例也早已突破了以往的限制,4:3,16:9比例的使用率也在慢慢增加。之所以大部分依然***用镜头照片”圆方组合“,主要还是由[_a***_]体验来决定的,无论是什么形状,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想要改变用户对一个事物的故有人知,已经算得上是革命了,而想要革命,如果无法提供出更为诱人的理由,那么就只能是自寻死路了,So 你们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