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滤镜,如何拍摄日落日出醉人的景色?
日出日落,是摄影师最爱拍摄的重要题材之一,但要拍摄出优质的图片,必须天时地利人和,加上拍摄技能的合理运用,方可如愿以偿。
一是选好拍摄时间。春夏秋冬的日出日落,差别比较大,春秋季节,早晚日光色温和光照强度适中,拍摄日出日落可选择时段比较长,日出后和日落前一个半小时内均可拍摄。冬季日照较短,可拍摄的时长也较短,可能半个小时后斜阳就没有了光芒。
夏季日照时间长,但与冬季相反,日出比较柔和的光照时间较短,一个小时后拍摄就容易过曝,而日落前可拍照时段较长,可多视角多机位从容拍摄。在没有滤镜的情况,多根据季节特点,提前做好拍摄准备工作。
二是用好拍摄测光。日出日落时,在一天内的光量中,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但日晕部分比其它地方亮度要大得多,在无滤镜时拍摄,如果用平均包围式测光模式,很容易太阳周围过曝,最好视季节减少几档曝光量进行拍摄,即“宁欠勿过”。
尤其是在夏季临水拍摄日落时,时间较晚时光线仍然比较强,更要注意过曝的问题,逆光拍摄尽管不要正对太阳,否则要么眩光严重,要么欠曝过曝,影响图片质量。
三是调好拍摄色调。色温选择,是日出日落的一个关键参数,特别是直出照片时,WB应尽量多用暖色调,即选择闪光灯模式,或者晴天自动模式,手动设定即3000K左右为宜。
当然,黄昏时分,没有滤镜也可以拍摄出冷色调的图片,可能会别有一番韵味。但冷色调拍摄一定要谨慎使用,稍不注意,就没有了日出日落的特色,必须要是因时因地而为。
四是定好拍摄光圈。没有滤镜,通光量相对较大,拍摄时可用较光圈(F值相反),这样不容易过爆,由于景深较大,前景的景物也可比较清晰地与日晕相衬,多一些故事感。
如果是远距离非正面拍摄云海日照,或者日落时雪景,更应用F11左右的光圈,确保远近景都比较空旷大气,气势磅礴。但在这样环境中拍摄,由于进光量比较小,必要时应使用三脚架,防止因曝光时间较长而照片模糊的问题出现。(昌斌视觉,图文原创,未经授权,不得私自转载)
没有滤镜怎么拍日出日落?日出日落时光比非常大,天空和地面景物很难兼顾,以下图在光雾山拍摄的日出为例,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案供影友参考:
这张片子我一共拍了四张,第一张按照太阳边上的亮部测光拍摄,第二张按照天空测光拍摄,第三张按照云海测光拍摄,第四张按照树叶测光拍摄!回到家后再使用HDR进行合成。
注意:1、必须使用三脚架,构图完成后,机器固定好!2、拍摄速度要快,使用背屏取景功能,连续测光,连续拍摄,慢了太阳就会位移很多!
请关注我—黑蛋摄影!我会告诉你摄影很简单!
日出日落的光线是最美的,是风光摄影爱好者追求的场景之一!但拍摄日出日落的时候,我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光比。GND滤镜是一种解决的方法,如果不用滤镜,那就可以通过单张RAW的深度处理和包围曝光来解决!
先看看单张raw格式的处理。这样的操作,需要一个宽容度比较高的相机了。
大家看看这张图片,我在葡萄牙南部海边拍摄,尼康全画幅微单Z7,16-35 F4镜头,raw格式。太阳已经从海平面升起,光比很大。我们凭肉眼就可以看到,正对着我们的天边高光没有细节了,出现了死白;同时岩石呈[_a***_]状态。
在Photoshop ACR中,对付这种大光比最有用的工具就是高光和阴影工具。然后是白色和黑色工具。大家可以把白色和黑色,看作是高光阴影的“后备队”。
针对这个图片,我们来向左拉动高光,来恢复高光过曝部分的细节;然后向右拉动阴影,提升暗部的细节:
看看,画面有了改善了,高光和暗部的细节都得到了有效恢复。
日出日落是大家都比较喜欢的拍摄题材,今天详细地说一下这事,哈哈。
日出日落,最能吸引人的是浓郁的暖色调。想让色调浓郁起来,就要曝光准确。但日出日落最大难题就是大光比,拍这种大光比,有用HDR,有用渐变镜的,便题主说的是不用滤镜,我也不习惯用滤镜,正合我意。
先看一张照片:
太阳马上就要落下,但天空还是很亮,与前景里的礁石相比,那光比大了去了,以天空为准,礁石会黑的一踏糊涂;以礁石为准,天空又会惨白一片。那怎么办?为了保证后期的压暗和提亮不用调整太多(调整太多会影响画质),我们分别以天空和礁石拍两张照片:
以礁石为准曝光,前景礁石基本正常,天空没了层次,更没了日落的氛围。
以天空为准曝光。天空基本正常,礁石太暗。
下载电脑后,将两张照片用PS打开(如果是RAW格式,需要在Camera里调整,再进入PS)。分别对这两张照片进行调整,以礁石为准曝光的,主要以礁石为主调整,不用管天空如何;以天空曝光的,主要以天空为主调整,包括曝光和色调等,不用管礁石有多“黑”。
日出后一个小时、日落前一个小时拍摄,光线柔和、光线照射角度低、天空云彩的色彩绚丽是最好的拍摄时刻。光圈调在f/8至f/16之间。感光度50-200。测光时可以对着夕阳上方进行测光,并且增加1-1.5EV的曝光补偿,拍出来的效果会更好。使用遮光罩。如果能使用三脚架,则尽量使用三脚架进行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