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民国时候的照相机是用布盖着拍照?
还有就是至今老外一直研究不明白的神器,爆玉米花机器,“砰”,放炮声中迸出一地的美味,哈哈。当你学过物理之后,对爆玉米花机不再神秘。
我们物理课上也一定学过,照相机的原理是来自凸透镜的成像原理。但是这蒙着的大黑布和“喷火冒烟”的神操作,只有在***剧里方可再现,实在是琢磨不透这其中的原由。
老辈相机前面会有一个凸透镜,就是镜头,凸透镜的后面是暗室,暗室中放底片,底片上涂有感光物质。底片在暗室中,由于密封无光,所以不感光。当按下快门的一瞬间,快门打开,光经过凸透镜后进入暗室,在底片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这样照片就拍出来了。所以在拍摄之前,这个暗室要保证绝对的无光,不然还没拍摄,底片就曝光了。当时的技术,暗室的密封技术是不到位的,因此才会有大黑布盖起来的操作。摄影师傅蒙头盖脸的神操作,我们称之为“暗箱操作”
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啦,我们再来说“喷火冒烟加巨响”的,其实这是最早的闪光灯,闪光灯之前还有一个名字,叫“镁光灯”,它的工作原来是这样的,反光罩前面的卡子上有一个镁条,在加热时能快速燃烧,发出“砰”的声响和极亮的光线,同时燃烧会出现烟雾。通过这个为拍摄对象补光,当然那时候的快门和闪光是很难做到同步的。而且这个镁光灯的效果和爆米花机神似,总是通过音效和烟火给我们制造惊吓和欣喜。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相机有了大幅的改良,大黑布消失啦;镁光灯的一惊一乍,也很快在新闻拍摄中因诟病而淘汰,直到出现今天的闪光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科技的日新月异,我们才有机会用上今天的单反相机。或许再发展几十年,我们的后人一样会对我们现在的单反充满懵懂般的好奇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