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是用什么相机拍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早第一次***战争之前,也就是1840年之前,中国没有照相机一说,因为西方也没有发明。1839年,法国的画师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由于曝光时间太长,不太适合拍摄人物,所以早期的照片多以风景为主。
从第一***战争之后,一些洋人富人和旅行家,带着照相机来到中国。1846年,法国人儒勒·埃及尔(Jules Itier)第一次将相机带入到中国。
在这之前,中国人想要留下自己的影像,一般是去画楼,由擅长人物画的画师作画。
但画一幅画像的时间很长,而且水平有高有低,可能出现画师水平垃圾,画的一点不像的结果。
照相机发明以后,西方顿时涌起一股照相热,风靡全球。当时照相机被用来拍摄任何东西,从英国女王到印第安酋长,从莫斯科的教堂到女人的***。
运动相机,gopro,小蚁,SOOCOO,哪一个值得购买?
运动相机虽好玩,但是日常的闲置率还是挺高的,不免有些浪费。最近,国内的运动相机品牌萤石就推出了一款创新的双模式运动相机 S1C,除了强大的运动拍摄能力外,日常还可以充当行车记录仪使用。
萤石 S1C 运动相机虽然定位入门,但是基础的功能还是相当到位的,内置安霸 A12 最新一代的低功耗处理器,搭配 140 度广视角 6 片玻璃镜组,最高支持 1080P 视频的拍摄记录,新一代的畸变校正算法,画面更加自然。
背面是一块 2 英寸的高清触摸屏,无论是预览拍摄画面还是设置功能,操作上手都无难度。
面对明暗差别较大的环境时,萤石 S1C 能自动开启 HDR 高动态范围图像模式,可以根据环境自动调整帧率,获得最佳的曝光时间,画面更清晰。
如果你比较有创作欲的话,还可以使用萤石 S1C 内置的延时摄影模式,并且支持***和照片两种模式,可以一键拍摄出令人震撼的画面。
此外,针对复杂的户外环境,萤石 S1C 也兼容包括防水壳、车载吸盘、自拍杆、头盔延长臂、摩托车支架等配件,充分满足户外拍摄需求。
运动相机我会[_a***_]Garmin,除了拍摄之外,Garmin运动相机还可以连接心率带、踏频等运动配件,同时相机本身内置GPS,在你拍摄的运动***中还可以加上运动速度、运动轨迹、G力值、高度、气压等诸多运动数据,这才是真正的运动相机,其他的就是一个小便携相机而已,与运动不沾边。
Gopro 是个好东西,无论是怎样的运动状态,都能轻松记录瞬间。然而价格在三四千的 GOPRO,离开运动和旅游之外,你还会用它几次?
倒不如买些性价比高的产品,腾讯爸爸出品的运动相机 Qlippie 就是我的心头好啦~不贵,只要799元~
全机尺寸仅为 48 × 48 × 19.6mm,重 45g。1 颗马卡龙的大小,3 颗马卡龙的重量,可爱爆炸有木有!
再者,全白机身,同时还赠送的 12 款相机贴纸,我的相机我自己来定义!
当然,对于女生来说, Qlippie最有吸引力的恐怕是它的可穿戴性。它可以直接别在衣服上,解放双手呀,而且颜值高,一点也不突兀。
恶劣环境我推荐gopro。因为我用它在太阳暴晒一下午拍延时。最后都烫手了,电池鼓包也没***。如果一般环境,推荐小蚁4k,参数画质还可以。如果危险性大的,推荐用山狗,便宜,画质也差不到哪去,炸了也不心疼。
你的相机进化史是怎样的?
第一台是1985年借用父亲的天坛120双反相机。第二台是1988年父亲给了一台青岛6型,这台相机跟我进了大学,1991年到济南之后,很快进入校报,由于有摄影功底,很快成为兼职摄影记者,使用奥林巴斯OM-20和珠江S-206。毕业后,报社配了一套美能达X-700,1996年用自己第一年年终奖买了一套佳能EOS-50E。1999年,上了徕卡R8和28、50、100三只顶级镜头,2002年购徕卡M6+35/2,加上一台禄来福来克斯3.5A、一台Minox35。不过由于老婆在徕卡工作,因此此后徕卡各种机身、镜头随便用,本人则在若干摄影媒体工作,因此各品牌相机镜头如过眼云烟,这一期间添置的相机包括徕卡MM黑白机、X-Vario、C-Iux、D-Lux、V-Lux等若干。
最早玩相机,是我舅舅给我的一台凤凰205:
凤凰205是个特别经典的相机,当之无愧的国产精品。1966年,上海相机厂仿制柯尼卡Auto S2的上海205相机批量生产,它就是凤凰205的前身,几十年间该系列大约生产了几百万台,直到21世纪有新品凤凰205E面试,足见其经典。凤凰205的镜头是四片三组的天塞结构,非常锐,很好用。
第一次拿到这个相机的时候我应该才10岁,那台凤凰205是没有测光的版本,小时候居然学会了估光,拍得还有模有样,现在反而不会了。
后来换过一台三星的傻瓜机,但没拍几卷就被偷了。换回凤凰205,没玩多久就上了高中,全顾上课去了,哪还能玩……这台相机保管不善,镜头发霉,机身蒙皮也烂了。但快门等组件都是好的,现在还躺在我家里。
上了大学之后,买了台尼康D60,才算重新开始摄影。
大学时候穷,陆陆续续攒了50-200、35/1.8两个狗头,加上原配的18-55,全是狗。不过大概正是因为穷,三个镜头里两个变焦算是完全吃透了,怎么拍人怎么拍动物怎么拍景,我和它们配合的不错。现在给我个18-55,我还是能用得很顺手。
工作后,陆续换了D7000、D800和D500,后面两台现在正在用。我主要拍动物,所以配的尼康的80-400,这个镜头和D500配合起来,重量轻,足够长,爬山钻林是个不错的选择。
中途换用了一阵微单,用的奥林巴斯的系统。这个系统拍微距很棒,搭配原厂的长焦,可以用特别轻的重量,获得足够好的对焦和画质。我认识的很多生态摄影师用奥林巴斯的系统,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双修成本太高,后来我还是出了。
说说曾经印象深刻的几台相机——
小时候在农村,见到相机的机会很少,照相都要到几里外的公社照相馆里,摄影师钻到一个大方盒子后面,蒙着红布,十分严肃地拍个留念照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运城照相馆里还用这种照相机照过证件照。这种相机只能说见过,但没有摸过。
摸过的第一台相机,应该是在10几岁时,就是下面这种样式的相机。当时是在本村一个亲戚家里,牌子没记住,印象中是亲戚调好了各种设置,我拿着按过几下快门,当时的感觉很奇妙,可惜的是也没有留下当时的照片。是不是亲戚没搭胶卷啊?
然后就是摸过一种双镜头的海鸥相机了,这个摸的相对多一些,不过也没有几次,但印象很深,用这相机的时候已经上高中了,和同学一起爬山,玩,倒是还留下了一些照片,那时候都是拍好了拿到街上照相馆里洗出来的黑白照。就是下面这种:
真正开始学照相是在1992年上班以后,单位工会有一台理光相机,135的,装一个标准镜头,这台相机陪伴我好几年。期间自己买设备在楼梯下面弄了个暗室,买黑白盘片,自己装胶卷,拍完后自己冲洗,放大,并给集团报纸开始投稿,算是摇摇晃晃地开始走上摄影道路。记得当时最糗的两件事,一个是用标头给厂里的同事拍证件照,一个个都是大鼻子,难看死了。另一次是单位搞活动,爬山,以我为主,几个同事一起拍照,结果冲出来胶卷有一个是空白的,竟然是我在安装胶卷的时候,没挂住胶卷齿轮,一直按快门都没发现,那次也是糗大了!后来再拍照的时候,宁可浪费两张,也要确定一下胶卷挂上了没有。下面就是理光相机的样子,型号也没记住,离开原来单位的时候都交公了,后来单位解散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当成废铁卖掉了:
后来去了单位报社,企业报,先用报社的一台佳能,是佳能,仍然没记住型号,但样式就是下面这种,挺重的,底壳当时都磨出亮铜了。有个变焦镜头,快门声特别清脆,比原来用的理光好多了,用了大概有半年左右,开始从黑白胶卷向彩色胶卷过渡,拍过一些领导满意的照片。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