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上的外置闪光灯与内置闪光灯有什么不同?
相当于自动***和***的区别,内置闪光灯除了功率小外,另一个缺点是弹出位置低,被单反镜头遮挡,会在照片中形成一个黑影,外置闪光灯功能就强大的多,除了指数高,照的亮远外,还可以同时控制两到三个闪光灯,实现各种特殊的效果,另外外置闪光灯比内置闪光灯好是可以调节闪光方向,实现顶闪侧闪,光线变化多端,而内置式则只有一种直闪方式,就是闪光直接对着人脸,用行内话说就是光太硬。至于大家所说的眼神光也是靠外置闪光灯的一块小白板实现的。好在现在国产闪光灯也不贵,几百元,有条件还是备上好。😊😊😊
闪光灯可以做的事情很多,除了补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功能,就是***对焦。近几年上市的相机内闪,以及外闪都有这个功能。关于***对焦更详细的用法,可参阅相关说明书。
言归正传,内闪和外闪既然都有补光和***对焦的功能,那它们的区别在哪呢?窃以为,以下几点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闪光指数,也就是可以照亮的距离。内闪一般都不会超过14,而外闪现在很多都达到了最高50+~60;
2、变焦。对的,没看错,闪光灯也会变焦,但仅限于中高端外闪,内闪和绝大部分入门级外闪没有。闪光灯变焦的作用主要是为了改变光线照明范围:焦距越小,照明范围越大,照明距离也就越短(指数越小);反之,则照明范围越窄,照明距离也就越长。很多闪光灯标称的指数58、60,就是在焦距最大情况下的照明距离;
3、打跳灯。如果说,以上两种区别都无足轻重的话,那么这个区别和下面要说的区别就对玩灯者比较重要了。跳灯就是指灯头不直接指向对象闪光,而是打向各种反光材料,使反射光打向对象,以达到柔光目的的打光方法。目前的内闪和绝大部分入门级外闪都不具备这个功能,只有中高端外闪做得到;
4、无线离机闪。为了使画面的光线效果更好,有时需要让闪光灯离开相机,通过无线引闪器和相机通讯,来实现同步闪光。内闪由于是固定在机身上的,无法让它离开相机,实现离机闪。一定要说内闪和离机闪有什么联系,那就是一些单反的内闪具备光引闪功能(比如,佳能7D系列),可以让同样具备光引闪功能的外闪接收到光信号(比如,佳能SPEEDLITE 580EX Ⅱ),从而实现简单的无线引闪。但由于光引闪受限太多(比如说,环境光不能太强啦、内闪和外闪间不能有障碍物啦),所以现在都流行无线电引闪器了,也就没内闪啥事了。
好了,以上就是内闪和外闪的主要区别啦,希望能帮到你。
灯光设备,其实是独立的系统。比较两套灯光设备的差别,要从灯光的核心参数上来看。
常规灯光设备,有以下几个核心参数:
一、功率
灯光的功率决定了同等周期内光照的强度。对于闪光灯来说,有专门的一个单位来衡量功率大小,就是闪光灯指数(Guide Number,简称GN)。以佳能闪光灯为例,中高端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430ex系列,一个是原有的580ex系列,后变为600ex系列。430系列的闪光指数为43,600系列的闪光指数为60。指数60的闪光灯功率大于指数43的闪光灯。闪光灯指数越大,同等距离同等速度下照度越强;功率全开时指数高的闪光灯覆盖空间越大。佳能尼康等主流单反的内置闪光灯,在ISO 100时,闪光指数约为12或者13,功率远远低于外置闪光灯。
二、光源面积
很多人会忽略掉光源面积这个重要的参数。学习过灯光的朋友都知道,通常我们所说的光源的“软”和“硬”,跟光的强度完全无关。光的软硬只跟光源面积有关。内置闪光灯的灯头面积明显小于主流外置闪光灯。在同等条件下,覆盖面积要小很多,拍出照片当然会“硬”很多。
三、角度
大部分主流外置闪光灯是可以调节灯头的角度的,水平方向可以旋转360度(但不能循环),垂直角度可以旋转超过90度。内置闪光灯因为机械结构的问题,只能朝向正前方。
最主要的差别,就是前面有人说的,指数,又称闪光指数。
通常定义下,内闪指数在十到十四之间,外闪的指数会大很多。两个主要原因,一是闪光灯是用电大户,另一个是设计的结构造成的。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原厂外闪或兼容副厂外闪,均支持离机离闪,事实上外闪的使用就成了一个专门的类别,让相机的玩法多了无数的可能性。
我看题主引用的是尼康相机,尼康相机内闪有一个非常牛逼的功能,可以以TTL的方式,离机引闪原厂和兼容副厂外闪,这可能是尼康长期保持内闪存在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常见的人像拍摄,引入了闪光灯后,图片会上几个档次,特别是棚拍。俗话说,摄影是用光的艺术,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来自闪光灯的运用!常亮光源不是不好,是非常好,就是一个致命问题没法解决,太耗电!
最后,说一个内闪的小用途,打“眼神光”,非常实用,哪怕是很弱的闪光,基本上让眼神光出现不是难事,记住,尽量小的光输出就行,不能影响环境光光比,不然图片看起来不太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