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摄影一定要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吗?
文章内容来自图虫摄影师:周仰
张立洁语速特别快,带着那种人们“刻板印象”中北京姑娘的爽劲儿,一点不拐弯。我知道张立洁这个名字是2010年的事儿了,当时看到她拍的“非典后遗症”和其他一些与残疾人有关的专题,就感觉和一般的报道摄影相比挺特别。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叫做“失智天使”的系列,整体偏蓝的色调,失智儿童一一站在镜头前,眯着眼笑,天花板上圆形的灯在焦点之外,弥漫成天使的光环。我打开她的网站看了一遍又一遍,这些照片与更常见的那些“充满同情和关怀”的调子完全不一样,我感觉到一种平等的观念,也让我想到戴安·阿勃丝(DianeArbus)在拍摄她最后一个《无题》(Untitled)系列时所说的,“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Accept things as they are)。
我对张立洁照片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个时期,直到2016年初,在何伊宁的《英国摄影教室》中看到了她的名字,才知道她去伦敦传媒学院读了摄影的硕士课程。她的照片和她的决定都让我很好奇,因此,在腾讯在连州摄影节举办的《打入国际,中国摄影师还需要准备什么》主题论坛的嘉宾中挑选***访对象时,我第一时间抓住了张立洁。确定***访之后,我的脑子里浮现出一个我们曾经见过面的记忆片断,有一大群摄影师,在一个房间里,但那是在某一年的大理摄影节,还是在北京?我也并不清楚,甚至这可能并不是真实的记忆,而是像张立洁所说的,像做梦一样说不清楚的一团潜意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