徕卡算奢侈品么?
就看你怎么定义奢侈品了,像徕卡相机这样的名器,你不拍摄或者只用来拍那种炫富式的“试机片”,它就是挂在你脖子上的一条大项链而已,不比那些戴一堆金链子的人强多少,那徕卡就是一般意义的奢侈品。
徕卡的外形设计的确具有奢侈品才有的美感,有人把它上盖那一连串圆形拨盘、按钮、快门过片柱、回片柱比喻成静谧水面上的一串涟漪,德国人的精细美学完美地结合了机械的实用性和现在被视作蒸汽朋克风格的美感,把玩手中,冰冷沉实又丝丝入扣的手感是难以言喻的。
但器的价值在于用,如果你像历史上那些使用徕卡相机的摄影大师那样勤于拍摄你身处的时代、你遭遇的个人与群体,此器则无价。
我曾经拥有五部徕卡相机,除了一部M6 TTL在十多年前卖掉以换取一张去巴黎的机票,其他四部包括M6、CL、ME、M Monochrome都是我这些年的常用机,在菲林胶片年代,我的第一本摄影集《孤独的中国》里面大多数的照片是用徕卡M6 TTL拍摄的,数码时代,使用CCD的ME和M Monochrome的菲林味道十足,是我拍摄的主力,前年出版的摄影集《伞托邦》就大多数由ME拍摄而成。
这部徕卡ME,是M9之后的一个特别版本,德军蓝绿色的涂装我非常喜爱,当年全新的价格是接近四万元,买回来之后和我去了不少国家,拍摄了近三万张照片后,因为在西藏换镜头的时候弄污了CCD,清洁时不慎弄出划痕,当时打听了换一块CCD需要一万元。后来抱着一试的心态把它寄回去德国的徕卡厂求修,毕竟已经过了保修期两年了。结果四个月后,徕卡厂给我寄回来一部像全新的机器,只收了邮费,免费给我换了CCD,甚至我自己不慎碰凹了的顶盖和磨损的快门按钮,都换成新的了。
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说明徕卡的名厂风范,他们善待每一个真正热爱使用徕卡的用户,这一点,是不是也是奢侈品都比不上的呢?
其实一部徕卡相机的快门寿命,最少也有20万次,我见过不少M2、M3这样的纯机械徕卡,六十岁了还能油顺操作,这样看来,徕卡是最值得信任、最超值的相机,一点也不是***的奢侈品。
(图为我用徕卡在日本京都奈良拍摄的照片)
徕卡十年前就已经被爱马仕收购了,目前属于爱马仕旗下的品牌。如果爱马仕不算奢侈品,那就没奢侈品了。目前徕卡属于文化多于内涵,情怀多于技术,品味多于价值的东西,基本上属于不折不扣的奢侈品。更何况,徕卡具有代表性的M系列,电子化之后大部分核心组件都来自于索尼和松下,至于廉价机X系列,基本就是松下机器贴牌。因此,徕卡现在已经远离实用相机的范畴,成为不折不扣的奢侈品了。
此问有点"喜剧"。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对有"皮"(钱)的人来说,也不过几万,几十万而己(少玩一辆高档轿车),算不上升么"奢侈",更谈不上是"奢侈"品。而对没"皮"的有理智摄影者来说,不过就是一部相机而己。大不了你用香皂,我用肥皂洗澡,但功效是一样的—"去汗",没什么大不了的,就让你'奢侈"去吧!是不是有点"阿Q"?
又笑答了|(图,罗天乾摄)
因该说徕卡属于高端摄影器材品牌,大部分徕卡机型不算奢侈品。但个别的徕卡机型算是收藏品。至于是否奢侈,这个需要根据你自身的经济条件来界定。好比有的的开个宝马就算奢侈,有的人认为宝马就是代步,有好的性能而已。其实在相机里面也是一个道理,汽车同样也可以有收藏版的老爷车。
本身相机是拿来使用的,但由于徕卡的品牌历史十分悠久,质量有保证,企业为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附加了很多其他的文化价值在里面,比如徕卡就自己的徕卡画廊,有很多摄影***的作品。 我们都知道,徕卡的经典系列是M系列,其余的卡片机型是贴了徕卡的商标而已,与徕卡的名气有点名不副其实,也是松下代工的。
无论如何,还请大家购买了相机后拿来使用,并且为自己的拍摄带来便利,我想这才是摄影的初衷,也是徕卡字创立以来一直都有的初衷。不要给人显摆说“看我多有钱”,真正厉害的人是不显摆的,会用照片来说话,获大奖,办大展,我想才对得起你花出的辛苦钱。
从价格的角度来说,徕卡当然属于奢侈品。对于相机这个领域来说,同样的价格,你可能能买一大堆的佳能尼康或者索尼。但是对于很多奢侈品牌来说,4万块钱只能买个包包,你还得配衣服款式颜色,看来得买好多包包才够了。但是莱卡,他就是一个经典当中的经典。英国女王经常就会拿一台M3出镜。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徕卡的价格也还可以。因为,真正在用徕卡拍摄的摄影师一机两头,一机三头就够了,甚至有一些人一机一头就够了。因为他们通常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样的设备,而不是说贪大求全。那么这样算下来,作为一个得心应手的工具,徕卡的总费用却并不是特别的高。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徕卡因为是手动对焦,尤其是胶片相机,还有很多是手动曝光,那么,对于技术的要求非常的高,更像是个奢侈品,因为花了好多钱,你还拍不出一张清楚照片,拍不上曝光正常的照片。我以前经常跟我的学员说一句话,徕卡是一个放大镜,你的技术好,可以得心应手,你的技术不好,你的缺点会暴露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