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片机拍摄有什么特点?推荐备用吗?
卡片机其实是民用数码相机的鼻祖。在各大品牌单反数码相机还没有入市的时候,卡片机就已经大行其道了。记得我第一次接触卡片机的时候好像是在2002年,那时候在上海南京东路一家摄影器材店里看到一台比香烟盒大一点的数码相机,好像是200万像素,售价2300元左右。自己购买的第一台卡片机是在2005年,牌子是卡西欧的,400万像素,镜头可伸缩,当时花了我3000多块钱。400万的像素在当时已经算比较主流的高像素卡片机了。后来我又陆陆续续拥有过几台,目前还有一台松下的Lumix3在用,非常容易出片,徕卡的镜头,色彩非常饱和,出去旅游的时候用皮套挂在腰间,随时拿起来就可以抓拍,非常方便。虽然是老爷机了,但是性能依然完美,舍不得丢,目前二手市场同样的型号只卖300块左右。很多大品牌厂商都在出售卡片机,“索尼”,“松下”“佳能”“理光”“徕卡”等等都有非常丰富的型号在售。主流价格2000多元-6000多元不等。
卡片机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携”,这点不可否认。和充电宝大小不相上下尺寸的卡片机带在身上出行非常的方便,随便一个小包都可以完美容纳。出行街拍的时候隐蔽性也特别好,拍照时几乎无声。卡片机一般都是广角镜头,非常适合人文题材的拍照,打开电源端起来就拍,反应速度非常快,很适合抓拍。
现在市面出售的卡片机功能非常丰富,既可以全傻瓜拍摄,也可以半手动拍摄,乐趣多多。各种预设的程序拍摄模式也很丰富,即使没有半点摄影经验的人也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当然也有很多半专业的卡片机,成像质量与单反不相上下,功能也非常强大,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办不到。做备用机当然再合适不过了,这是我最大的体会。背着几十斤重的器材去野外***风真的太考验身体素质了,卡片机可以减轻不少的重量。
写在最后:照片拍的好不好,器材当然很重要,但是器材的好坏绝不是唯一的因素,善于发现,善于用镜头来表现光影的美才是最重要的。
附一张Lumix3拍的青海湖
卡片机当备机当然可行了,数码时代典型的代表就是理光GR3,索尼的黑卡也算吧,如果把卡片这个概念放宽泛,富士x100系列,松下的LX100M2以及同平台的徕卡都不错。如果用胶片当备机,那可选的太多了,比如被炒炒上天的康泰时T3,比如一大堆领导的康泰时T系列和TVS系列,禄来35,徕卡CM,尼康35ti等等等等。
卡片机外形小巧,机身较轻,便于随身携带,但功能不强,一般都是自动曝光,很少有手动功,同时镜头性能较差,一般不能更换镜头。卡西欧Z系列、索尼T系列、奥林巴斯AZ1等都属于这一领域,我2012年买的卡西欧卡片机现在有时也带上出去当备用机子用,携带方便。
微单之所以被称为微单,正是因为其创造者索尼希望它既有单反的专业性,同时也能像卡片机那样易携带,因此它被[_a***_]成“卡片机体积的机身+可换镜头设计”,而高性能卡片机,哪怕是最顶级的RX1系列,从结构来看于传统消费级卡片机并无两样——电子取景、固定镜头。而正是这一个可换与不可换镜头,让微单与顶级卡片机拉开了很明显的差距。
可换镜头对于微单而言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配合丰富的镜头群,再加上微单产品的厂商选择众多,因此可玩性相对较强。但也正因为其较广的镜头选择范围,导致它极易失去便携性有点,机身好不容易剩下了几百克的重量,如果选择70-200mm这样的经典镜头(要知道经典的顶级镜头要照顾到大光圈大口径,再加上金属筒身,重量可都不会太轻),体重又会回到1.5kg级,便携性就不存在优势可言,而且机身耐用性和对焦系统与单反也存在明显差异,再加上高端相机历史沉淀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在高端或专业领域,玩家们依然固守单反而不是选择微单的一大原因,因此微单更多还是因先天原因被局限在中低端领域。
而高性能卡片机则不同,因为它采用了固定镜头,而且大多数都是性能出色的高品质大光圈定焦镜头,再加上明显更为轻便的机身,所以从这些产品本身来看都有着较好的成像素质,比如一发布就让摄友惊叹的富士X100,以及经典的黑卡RX100系列。不过不可更换的定焦镜头也就意味着它的局限性较大,只有在人文、风景等部分领域才能展现一定实力,所以这类产品的定位依然还是比较倾向于备机,作为单反的有力补充。
卡片机便携,稍高端点的操控性能不错。我每天把松下LX100M2放在包里,配上一个八爪鱼架子,手机当快门线。基本什么环境都可以应付了。抓拍方便,慢门也可以,4/3的大底,确实好用。最主要是轻便,随身携带,不比手机拍照慢,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