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谁在用胶卷相机?感觉怎么样?
有,而且比你想象的要多的多。小画幅胶片相机基本被全画幅数码相机取代了,但是专业的商业摄影基本都是胶片相机在拍摄,这个是数码相机目前无法做到的。胶片可以很容易的做出超大画幅,超大画幅带来的像场是很震撼的。专业的黑白照片的艺术展也多半使用传统银盐来放大的照片。作为非专业使用的基本就是情怀,胶卷那种颗粒感和能让人慢下来拍照的感觉,以及在暗房里看着纸在显影盘里慢慢显现出图像的愉悦感,这个数码相机永远无法取代。
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依旧在玩胶卷机,家里还有一部,一直珍藏着,以前搬家弄丢了一部,心疼了好久,呵呵。只是现在能冲洗底片的地方也不知道有多少,除非自己有暗房吧。我玩胶卷机的日子并不长,但是相比现在的机子,虽然先进也方便,但总是觉得缺少玩机的乐趣。胶卷相机就是各种的折腾,就像是小孩子拿着一件很好玩的玩具一样,爱不释手。
像素成像和分子成像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在颗粒性以及表现层次上。不能说哪一个好哪一个坏,各有千秋。但是传统胶片拍摄可能趣味性稍微大一些,因为一张优秀的作品会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尽管我们将数据都标准化,但是仍有很多环节会有不确定,比如测光(尽管很多人会分区曝光系统,毕竟是预估存在人为判断因素)、胶片、相纸、冲洗温度、冲洗手法、药水药效等因素。我觉得这也是一种摄影的魅力所在。
这是我棚拍的工具,正常情况下,135(leica R9)120(mamiya7ii)花絮(美能达TC1)这三台胶卷机是出勤率最高的,也是我扫街、商业棚拍的利器,以下图片是最新的棚拍。
使用机械胶片相机是什么感受?
不像数码相机单次拍照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胶片相机的拍照成本很高的。
在大学毕业月工资只有五十多元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台国产单反相机大约需要一年的工资,耗材从买胶卷到洗印,一张6寸彩色照片大约需要一元钱以上,拍一卷36张胶片胶卷,需要花上大半月工资。
21DIN(即ISO100感光度)的彩色负片,柯达和富士需要13.6元,乐凯需要7.6元,也有洗印社用回收的暗盒,用电影胶卷分装胶卷出售,便宜一些,但也很贵,洗印6寸彩色照片最便宜也要0.6元一张。
对于绝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和暗房工艺是绝缘的,都是依赖洗印社做后期。黑白比较简单还好,彩色暗房对绝大多数爱好者来说更是不可想象。
我自己搭建过一个彩色暗房,自己配制C41高温冲洗液,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让洗印质量达到了洗印社的水准。为了满足冲洗液恒温条件,购置二手稳压电源,即便如此,连每次开启钠灯读片,产生的电压波动,还是影响冲洗,更不要说启闭放大机了。后期在业余条件下很难提高。
不过,对于普通家用拍摄,基本是6寸7寸照片,业余爱好者也难得奢侈一回洗印个10寸以上的照片,所以按现在标准很差的镜头很差的相机,拍出来的照片看上去也蛮不错的,哪有现在100%图片觉得不够,还要看200%细节,相机、镜头缺陷立马毕显。
即使现在工资很高了,用胶片相机拍摄,还是一个奢侈游戏,我猜更多人也就是玩,能用完整化学工艺后期的能有几个?
到现在我家里还有一台纯机械的胶片相机。使用纯机械胶片相机,用的是一种情怀,是一种怀念。在数码单反相机的天下,机械胶片相机已经逐步走向衰退。但是机械胶片相机拍摄出来的画质明显优越于数码单反相机拍摄出来的画质,有的时候在创作一些特殊的作品。我就会拿出机械胶片相机来进行创作。在以前一个胶卷就是半个月的工资,一卷能够拍摄三十八张左右,记得有一次那一卷拍了42张,兴奋的不得了。然而胶片的冲洗费用也是价格不菲的,在那时候是这样的,现在来说一张也在6毛左右。纯机械的胶片相机完全是靠经验来拍摄的,所有的参数调整都会影响拍摄,不像现在的数码单反,拍一张测试[_a***_],胶片相机拍一张就是一张。那时候都会带一个测光表去***拍摄。胶片相机我感觉应该是不会消失,起码我还是偶尔会拿出来拍几张的。胶片相机和数码相机使用心情是绝对不一样的。其实更喜欢胶片相机带来的岁月回忆。